【新冠肺炎】子女疫下留家乏社交長打機 專家:家長不應權威制止宜共商健康日程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0/08/19 13:40

最後更新: 2020/08/19 13:41

分享:

分享:

疫下長期留家,親子衝突不免增加,黃博士寄語家長宜採接納心態,在精神健康及輔導角度,建議以非批判性方面去理解,多聆聽子女心底話,以及調整對子女的期望。(iStock圖片)

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了大半年,由早期對新冠病毒不認識的恐懼、搶口罩張羅消毒用品的恐慌,至現今因疫情衍生的情緒及精神逐步浮現。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早前調查發現,分別有逾7成及4成受訪者,有中至高度的創傷後壓力症(PTSD)症狀及抑鬱症症狀,近4成人更同時有兩種症狀。

對生活及未來感壓力難免,但同時需關注精神健康,覺得情緒已爆煲要馬上尋求協助。

為精神病患者及社區提供精神健康服務的利民會,由一月開始至五、六月服務期間,因疫情而受到情緒困擾者十分顯著,該會高級經理(臨床及質素保證)黃建隆博士指出,利民會的精神健康支援熱綫,根據一月至五月期間的統計,這時段的來電個案比同期上升16%,當中大部分都關乎疫情對他們的情緒及精神狀況影響。加上目前本港失業率攀升至6.2%,連帶經濟下行的效應,失業對家庭收入造成困擾,衍生了精神狀況是顯而易見。

黃建隆博士指出,因疫情在家工作或失業在家,加上停課,家人長時間相處,會多了磨擦。(湯炳強攝)

強迫焦慮  從行為顯露

一些人源於對感染風險的擔心,不斷籌措防禦用品並囤積。黃博士指有個案是常點算防疫用品是否足夠,最近疫情再度爆發,他們搜羅的緊張度又再出現。由焦慮衍生到緊張的狀態,無論清潔家居、外出後的消毒、不斷洗手都呈強迫狀態。

「如本身是『焦慮底』,會將情緒反映在行為上,如有小朋友不斷的抓皮膚,要把皮屑抓出來,以及抓頭髮,正是緊張焦慮的表現。家長要留意子女是否有此表現,如發現表皮有損傷,都要多些關注。」

新聞消息適時觀看

疫情新聞和消息鋪天蓋地,感染數字的變化,往往為一些人帶來焦慮。當看到新聞及網上平台的疫情消息,不斷被消息刺激,尤其是附近甚至居住的屋苑也爆發感染個案時,擔憂隨之而來。黃博士指,不贊成長時間瀏覽疫症新聞,這會令人更繃緊。

「疫情資訊確需要定時接收,不能完全不聞不問,例如疫情的最新發展、政府相關的新措施都要了解,但看此類資訊時建議訂立特定時間,分早、午、晚各一次已足夠,不要讓電視日夜開着,或手機不離手瀏覽。」而且在睡前半小時至1小時盡量不要觀看相關資訊,因此舉只會讓精神更緊張,影響睡眠。

睡眠困擾(失眠、半夜容易醒或相反地睡覺時間過多)、飲食失調,都是情緒受困表現。(iStock)

少社交產生孤獨感

停工停課,少了社交接觸,黃博士表示,也會讓人慢慢產生孤獨感,如沒有適當處理,漸感無助缺乏動力,尤其新聞消息指疫情無緩再次上升的話,會跌入無助感,如有此情況家人卻沒有充份體恤,有可能出現抑鬱先兆,包括:失眠、飲食改變(無胃口或暴食)等行為。

疫情影響老中青

1.長者:最近院舍大爆發,老人家多有長期病或不同程度的痛症,行動不便,目前不能外出,除心理上有無助感、孤獨感,少外出活運動和晨運,亦有機會令痛症加劇,或者長期病出現變化。

醫院因疫情關係,長者覆診、取藥或需延期,家人因疫情肆虐都不欲患者去覆診,以免增加中招風險。他說:「這樣其實有可令長者更加焦慮,害怕延期覆診的日子記不清楚甚至忘記,便不斷詢問子女,也會加劇焦慮的狀況。」

2.中年:例如男士突然長時間在家,與家人相處久了有好有不好,好的是家人如能彼此調適,可增進家人間的關係:不好是疫情壓力下,全家人留在家,爭拗不和自然多了,甚至有機構調查報告指,這段時間的家暴數字亦有所增加。

疫情為各人帶來或多或少壓力,若發現自己不斷清潔到難以自控地步,要留意是否已是強迫症。(iStock)

3.青少年:青少年停課,缺乏了社交支援,在家無規律可循,變了長時間打機、上網、煲劇百無聊賴。黃博士寄語家長宜採接納心態,在精神健康及輔導角度,建議以非批判性方面去理解,多聆聽子女心底話,以及調整對子女的期望。

「父母要看開少少,青年人這幾個月大部分時間都未能上課,或者考試要延期,心情都難免受影響。他們空閒時打機和上網,家長可與子女一同編排日程表,制定打機與上網時間,或規定晚間十時要停止打機及玩手機。」這樣做是讓子女知道是有商有量,不是只是家長權威下決定一切。

停課及這段暑假日子,年青人多在家打機和上網打發時間,家長宜調適心態,也可與子女共同編排日程表。(iStock)

其實,家長過往上班忙碌,未必有時間聆聽子女的喜好,可趁此時一同進行活動,如玩桌上遊戲、看短片,可加一些運動元素,謹記要付出心機和耐性。

4.疾病照顧者:在香港,照顧者多已屆中年,他們同樣在疫情間面對工作壓力、管教子女的壓力,要照顧長期病患上一代,疫情期間同時兼顧延遲覆診、取藥的種種變動,也不無壓力。黃博士表示,照顧者的心態也很微妙,一方面想親力親為照顧患病的親人,另一方面又常感自己照顧不周,做極也做得不理想,充滿無助感。照顧者宜適時放鬆,靜觀、呼吸、看書,如感到心情仍未能抒懷,可致電利民會即時通的家屬支援熱線,傾訴遇到的煩惱,作出情緒支援。

與親友保持聯繫

情緒問題可悄然埋身,如本身性格開朗,忽變得情緒低落、對平日做的事情及興趣提不起勁、不想見親友、飲食不振、睡眠質素改變,並持續數星期,這些突然轉變已是警號,便需要找專業社工協助或精神科醫生評估。

「疫情數字有起有跌,但巿民對情緒健康關注有點滯後,加上目前失業率上升,令不少人更添經濟壓力。建議製作自己的調適日程表,盡量做回疫情前的常規活動,勿打亂了生活節奏,以自身力量抗衡面對疫情。」另一重點是就算見不到面,都要盡量與親友保持聯繫,彼此支援和支持均十分重要。

利民會《即時通》24小時免費精神健康熱線(真人接聽) : 3512 2626

記者:周美好